探寻 | 城市轨道交通最佳减振降噪方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运营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但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地面和高架路段,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与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造成显严重影响。如何让轨道交通更安静,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噪音从何而来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源主要有:轮轨系统噪声、动力系统噪声、结构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轮轨系统噪声主要由滚动噪声、冲击噪声和啸叫噪声组成。动力系统噪声包括牵引设备噪声和辅助设备噪声。结构噪声是由于轮轨表面相互作用 产生的振动通过轨道、桥梁等的传递导致桥梁、地下结构、 附近建筑等振动而辐射的噪声。空气动力噪声是指列车运行时列车车体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噪声。

 

目前减振降噪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噪声源识别复杂

轨道交通噪声来源多样,包括轮轨摩擦、牵引设备振动、桥梁结构辐射及空气动力噪声等,多源叠加导致精准识别和针对性治理难度大。

02 低频噪声治理技术瓶颈

传统隔音材料对500Hz以下的低频噪声(如轮轨振动、结构共振)效果有限,需依赖更复杂的超材料或结构设计,但现有技术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局限。

03 振动传播与二次噪声问题

列车运行振动通过轨道、桥梁等结构传导至周边建筑,引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此类噪声难以通过常规隔音手段解决,需综合减振措施。

04 技术与成本平衡困难

高端降噪技术虽能显著降噪,但改造和维护成本高昂,企业面临经济性与环保要求的矛盾。

05 分场景治理需求差异大

地下线路以振动控制为主,高架线路以空气噪声治理为核心,不同场景需差异化方案,但目前部分区域存在治理手段单一、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06 长期振动引发的结构隐患

持续的轨道振动可能导致设备部件疲劳损坏、轨道结构变形,甚至影响周边建筑安全,需兼顾短期降噪与长期结构防护。

07 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

噪声污染涉及施工管理、设备改造、交通规划等多个环节,部分地区存在跨部门协作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均的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

 

1.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与智慧运维转型

 

未来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将深度融合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噪声与振动的实时监测和动态优化。例如,通过轨道声纹在线监测系统,可精准识别噪声源并实现预测性维护,提升运维效率。同时,智能化技术将优化轨道线路设计(如无缝轨道、曲线半径调整等),减少轮轨冲击和摩擦噪声。部分企业正从传统设备供应商向数据服务商转型,构建工业级人工智能运维体系。

 

2.材料与降噪技术迭代创新

 

针对低频噪声和振动传导难题,新型环保材料(如超材料、高阻尼弹性体)和结构设计(如浮置板轨道、弹性车轮)将成为研发重点。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通过实时调节车身振动和声场干扰,可有效抑制二次辐射噪声,成为前沿方向。此外,风洞试验优化的车体流线型设计可降低气动噪声,尤其适用于高速场景。

 

3.系统化治理与场景适配升级

 

未来需构建“源头控制-传播阻断-末端防护”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源头优化:通过轮轨参数匹配(如降低粗糙度)、牵引系统静音化设计减少振源强度;

传播阻断:采用道床隔振、隧道吸声结构、声屏障等针对性措施,适配地下线路(振动控制)与高架线路(空气降噪)的差异化需求;

末端防护:对敏感建筑实施减振加固,并制定噪声污染分级管控标准。

 

4.政策驱动与行业生态协同

 

“交通强国”战略和环保政策趋严将持续释放市场需求,推动减振降噪产品在新建线路和既有线改造中的渗透率提升。行业需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规划、建设、运维等多环节资源,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5.共同探寻最佳减振降噪方案

 

近年来,上海地铁、北京地铁、深圳地铁、郑州地铁、南京地铁、杭州地铁、成都地铁、天津地铁、长沙地铁、合肥地铁、宁波地铁、石家庄地铁、青岛地铁、西安地铁等业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地铁减振降噪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2025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研讨会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促地铁减振降噪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主题,继续探寻地铁减振降噪最佳解决方案,欢迎有兴趣的单位联系我们:13120951170(手机/微信)

 

往届减振降噪会议现场

 

文章由轨道科技综合整理,如有转载请表明出处。文章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学习交流。

 

会议专题

更多》

专访

更多》

电子杂志

更多》

学会/协会

更多》
创建时间:2025-03-14 17: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