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探寻:轨道交通降本、增效!

截至2025年,中国地铁行业在经历高速扩张后,逐步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核心议题。

 

下面让我们回顾部分城市地铁的“降本增效”举措....(仅供参考)

 

深圳地铁

 

智能环控系统

 

在五期124座车站推广数字化智能环控系统,集成永磁电机、BIM技术等创新,系统节能率达35%,全寿命周期可节约电费超2亿元

 

 

装配式车站技术

 

在轨道交通五期40余座车站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单站可缩短工期4-6个,减少钢材用量800吨

 

光伏发电规模化

 

2024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容量超8MW,累计装机达5.7兆瓦,年发电580万度,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车辆能效升级

 

12号线二期首次应用全永磁全自动驾驶技术,3号线四期采用单风机集中回风空调系统,风系统能耗降低15%

 

近零碳示范项目

 

深圳北站试点:通过光伏发电(年减排1340吨CO₂)、智慧照明改造及智能环控系统,入选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年节电968万度

 

上水径车辆基地:建成国内首个近零碳基地,集成光伏发电、海绵城市、中水回用等技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国内首个时速120公里地铁电驱机械制动系统

 

为推动轨道车辆制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国内首列应用电驱机械制动系统的时速120公里地铁车辆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深圳地铁联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中车制动共同开展了轨道车辆电驱机械制动系统研制及应用研究。

 

电驱机械制动系统是具有代际特征的全电驱、智能化、高性能新型制动系统,代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未来发展方向。

 

杭州地铁

 

杭州地铁在2号线首尾的蜀山车辆段、双桥停车场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实现了车辆基地用电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车辆基地运营生产的零碳化。在白天时段,当光伏发电出力较大时,多余的绿色电力会自动进入地铁35kV环网,供应2号线临近车站、电客车使用。

 

通过对地铁2号线全线车站进行风水联动、智慧照明改造,环控设备和照明设施2类能耗突出设施设备实现了控制智能化、节能最大化。其中,照明设施改造在保持原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智慧控制装置,实现“灯随人亮、人走灯灭”。

 

 

此外,通过新建线网能源管理系统,利用组态建模技术与数据建模技术,将零散的能耗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起能耗大数据库和能源管控平台。平台通过抽取程序批量生成多维数据方体,并借助数据展现工具、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实现了运营里程、客流量、天气等数据与能耗的多维度关联性分析,将在地铁运营能耗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测算,项目开展后每年可节电780万度,减用煤电174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约7万吨杭州地铁2号线将成为国内首条绿色地铁零碳线路。

 

上海地铁

 

上海地铁16号线从2021年11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线灵活编组运营,虽然灵活编组在解编联挂、网络快速重构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针对灵活编组适用条件、运行图编制等运营方面的问题,尚未进行系统性研究,预期将应用灵活编组的新建线路在设计与招标阶段也亟需有效依据与指导。为此技术中心运营技术与情报研究所于2022年起联合集团运营管理部、磁浮公司、隧道院,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方案深化研究。

 

研究成果

 

本项目聚焦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方案,通过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灵活编组应用案例,总结灵活编组运营的主要方式与适用性;系统性分析了新建线路采用灵活编组运营的客流适用标准,研究了灵活编组解编联挂能力及运行图编制技术理论,总结了灵活编组解编联挂能力分析计算方法和灵活编组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针对16号线灵活编组运营进行了实践总结和运营组织方案的深入研究,并针对新建线路崇明线的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方案进行了探索,以支撑灵活编组运营的落地应用。研究内容有效支撑了上海地铁在线灵活编组技术的发展,助力集团荣获2023年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灵活编组的两种组织方式

 

灵活编组列车折返能力计算

 

16号线平峰全3编方案运行图

 

未来展望

 

灵活编组运营经验的总结与运营组织方案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促进上海地铁16号线与崇明线灵活编组的高质量运营,充分发挥灵活编组运营效益;丰富的运营实践经验与高效的运行图智能铺画方法能够向行业推广应用,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有效降低与运营效能的充分发挥。

 

宁波地铁

 

宁波轨道交通“供-用-管综合节能低碳示范项目入选国家节能示范工程项目,成为全国城轨行业和宁波市唯一入选项目。相关技术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落地基础上,全面推广应用于在建6、7、8号线,新线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自主化率达95%以上。

 

在供能侧,采用国内首创的架空接触网结合专用轨回流供电技术,彻底解决杂散电流泄漏及腐蚀的世界性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全功率双向变流器的正线全面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地源热泵、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的应用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结构。

 

在用能侧,在国内首次实现基于新型钕铁硼材料的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正线的全面应用,与双向变流器配合,综合节能率达到25%以上;采用国内领先的直流集中供电智能照明系统,具有高节能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等优点;采用国内领先的高能效比通风空调系统,制冷机房全年运行能效达6.9(机房耗电1度,为车站提供相当于6.9度电能的冷量)以上,空调全系统全年运行能效达4.3以上,高于平均水平。

 

 

相关创新技术将在6、7、8号线等项目及既有线改造中全面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标准线路测算,每年每条线将减少电能损耗约30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109吨,节约电费2400万元

 

苏州地铁

 

2024年,苏州地铁试点推行“线路承包经营机制”,在保障运营的同时提质增效,成效显著。2025年,苏州地铁不断挖掘改革潜力,将线路承包模式从1.0全面升级至2.0 ,多维度革新运营管理模式,全面推动集团转型升级再提质再提速。

 

 

自苏州地铁推行线路承包经营机制以来,成功实现1、5号线承包车间人员压降9.6%,成本压降11.36%;站务五车间实现人员精简15%,节省用工163人,车站保安费用同比下降32.1%;检修五车间实现车载空调委外维保转自主维修,减少委外项目成本258.32万元;通号五车间调整设备维护周期,探索智能设备远程支持路径,实现人员压降22.26%

 

从覆盖范围来看,线路承包2.0将突破1.0时期仅在1、5号线试点的局限,承包范围将拓展至全线网,调度、供电、机电、工务等车间都被纳入其中,覆盖轨道交通运营的各个核心环节,实现从局部探索到全域统筹的跨越。

 

在价值创造维度,线路承包2.0展现出更为深远的战略眼光。线路承包2.0创新性地将盘活闲置资源作为抵扣成本的有力抓手,各车间对闲置设备、物资进行精细化梳理与高效调配,通过合作开发、探索自营等方式,盘活车辆段、车库、辅助用房等闲置资源,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在员工关注的激励机制上,线路承包2.0引入了虚拟股权模式。

 

青岛地铁

 

青岛地铁首创“中压逆变+飞轮”的复合储能技术,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落地实施,预计年可节约电量650万,节省电费约468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00吨

 

青岛地铁1号线列车系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通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辆实现大幅减重。与传统金属材料的地铁车辆相比,车体减重约25%,转向架构架减重约50%,整车减重约11%,运行能耗降低7%,每列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引领地铁列车实现全新绿色升级。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碳星快轨”

 

预计至2027年底,青岛地铁通过既有线路智能化升级和三期线路全面开展智慧、绿色地铁建设,全线网可实现年节电约2亿度、降碳20.5万,年均节约成本8亿元

 

更多地铁降本、增效举措:持续更新中,或者给我们来信投稿:463370014@qq.com。

 

2025中国智慧轨道交通学术论坛G50(春季)峰会(绿色城轨专题)将于4月18-19日在深圳召开,大会邀请: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业主及设计单位专家出席分享,共同探寻“地铁降本、增效、打造绿色、零碳地铁”,欢迎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地铁用户积极参加。期待您成为此场讨论的发言者、参会者。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会议专题

更多》

专访

更多》

电子杂志

更多》

学会/协会

更多》
创建时间:2025-03-05 17:1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