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 | 钢轨发展史

钢轨是指用来铺设轨道的钢条,横断面形状像“工”字。它虽说只是窄窄的两根钢条,却是铁路轨道的主要组成部件,它是直接承受着机车车辆车轮的重复和冲击载荷,也是保证火车安全、平稳、快捷运输的基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钢轨发展的故事。

想了解钢轨,就必须先知道轨道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轨道发现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留存下来关于轨道的最早证据,是从罗马尼亚中部特兰西瓦尼亚16世纪煤矿遗址中找到的矿车和木轨。尽管它极其原始,但我们依然不难发现今天最先进铁路轨道系统的原理。

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轨道都是采用长的木材制成,这些木材宽约几英寸,在木轨道的下方,每隔两到三英尺会横向放置一段木头做枕木,枕木主要用来固定木轨,使其保持规定的宽度。其上方行驶的车轮也是木制的,那个时候人们还不能大规模地生产钢铁,铁是很贵的材料。

木质轨道很容易磨损,后来人们在它的表面贴上薄薄的长铁片,用钉子固定在轨道上,这样不仅能延长轨道使用寿命,还可以减少摩擦阻力,这便是最原始的铁轨。

铁轨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它同时也加快了木头车轮的磨损。18世纪中期人们将车轮换成铁轮子后又发现,木头的铁轨并不能很好地承重,它会被压弯,并且铁片会翘起来造成事故。加上炼铁技术的进步降低了铁的成本,于是在1767年木头轨道被换成了铸铁轨道。

上图1831年生产的铸铁轨道长约1.8米,呈鱼腹形,横断面是L形,这些设计都可以增加强度,轨道的两端可以固定在枕木上。用这种铸铁轨道铺成的铁路被称为“板式铁路”,它主要用于连接煤矿、铁矿和炼铁厂。

板式铁路比木头轨道进步了很多,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它的接头太多了,这些接头是最容易松脱的薄弱之处。随着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需要一种更长的铁轨来取代板式铁路,于是在蒸汽机车出现后,由锻铁制造的带式铁轨开始取代老式的板式铁路。

1831年,英国人发明了“法兰T形铁轨”同时英国人还发明出一种双头铁轨,当一面磨损后,还可以反过来再用。当然,T形铁轨下端很小,需要用专门的金属底座才能固定,这无疑增加了成本。

1839年,用于连接英国伦敦和克罗伊登铁路的Vignoles铁轨是工字形的,它可以使用道钉很方便地固定在枕木上:

在1840年建设的伯明翰和格洛斯特铁路,Vignoles铁轨横截面变成了下图的样子。

1849年,威廉·亨利·巴洛发明了Barlow轨道,它很简洁,可以比较方便地固定在枕木上,缺点是强度不高。

比铁轨更坚硬的钢轨在1857年被制造出来,相比于铁而言,钢是一种更坚固的材料,它的寿命更长,并且可以被制成更长的轨道。

在上面这些轨道被陆续发明和使用之后,钢轨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形状。它有宽大而平整的底面,可以很方便地固定在枕木上;它的上端面有优良的圆弧过渡,可以与车轮的斜面很好贴合,这继承了Barlow轨道的优点;它是T形铁轨和“工”字形铁轨的结合,拥有优秀的机械结构强度;同时受益于材料学的进步,它在用钢量上做到了最节省。

现今常见的钢轨横截面

在目前情况下,工字形钢轨是铁路轨道的最优选择方案,只是根据铁路运输的目的不同,所采用轨道的规格与材料上会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个图形也因为组成中国国家铁路的LOGO(一工一人组成火车头)而深入人心。

 

 

来源: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交流

 

 

会议专题

更多》

专访

更多》

电子杂志

更多》

学会/协会

更多》
创建时间:2022-02-01 13:30
浏览量:0